三亚“召回海鸥”引争议 专家为网友解疑释惑
7月25日下午,运送44只从青岛引入三亚燕鸥亚成鸟(幼鸟)的车辆抵达三亚大小洞天景区,这些燕鸥中有5只白额燕鸥,其余为普通燕鸥。白额燕鸥是海南的留鸟,人们不时在海边可以看见。南海网记者邓松摄
前言:今年81岁的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所退休女职工罗九如于1970年代在海南见到海鸥漫天飞舞的景象,30年后故地重游发现已难觅海鸥踪影。为此,10多年来,罗九如一直希望能为海南召唤来更多的海鸥,让40年前看到的景象再现。罗九如坦言,“召回海鸥”主要是在倡导一种保护海洋的理念,“海鸥需要良好的栖息环境,需要鱼等充足的食物,召回海鸥意味着要对海洋、河流等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保护。”
为实现三亚海天之间重出海鸥飞舞的景象,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启动了“海鸥召回行动”,希望通过从青岛引进燕鸥雏鸟进行驯化放飞的方式,招引更多的燕鸥海鸥来三亚,甚至留栖。然而在这一承载着许多人“美好愿景”的项目启动后,在网络上引起诸多争议。
7月25日下午,运送从青岛引入三亚的燕鸥亚成鸟(幼鸟)抵达三亚大小洞天景区。南海网记者邓松摄
质疑的声音认为,如何招引燕鸥、海鸥,需要严谨的科学论证和可行性方案,三亚这次引进的普通燕鸥在海南没有确切的繁殖记录,项目可行性存疑。支持的声音则认为,该项目对于海鸥召回是一种尝试,通过有步骤分阶段地探索和推进,可以增加人们对海鸥、燕鸥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对加强三亚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让更多的海鸥在三亚飞舞是罗九如的“梦想”,她为此奔走十多年的行为打动了许多人。2016年3月,“三亚召回海鸥行动”正式启动。项目从实施20余年“挽留海鸥计划”的青岛引入44只燕鸥亚成鸟,参与“挽留海鸥计划”的青岛野生动物救助协会会长张世平也来到三亚,并担任“三亚召回海鸥行动”项目的技术顾问。
从青岛引入燕鸥到三亚,符不符合自然规律,通过人工驯化放飞招引海鸥的方式是否科学可行,这些问题成为许多网友关注的焦点。
据介绍,此次引入三亚的44只燕鸥5只是白额燕鸥,其余都是普通燕鸥。质疑者提出,普通燕鸥没有在海南繁殖的记录,让它们留在海南繁殖栖息成为留鸟,有违野生动物的生长和迁徙规律,能不能通过这些燕鸥招引来更多海鸥难以预料。
“北方繁殖地繁衍后代,南徙海南越冬,再返回繁殖地。”长期在海南观测鸟类的海南观鸟会卢刚认为,普通燕鸥是候鸟,繁殖地大多在长江以北地区,海南只是它们的越冬栖息地。将越冬栖息地变为繁殖地,不符合候鸟习性。
张世平在实地走访后认为,三亚近海湾区以及内河湿地是非常合适的海鸥觅食场所。“候鸟绝大多数会飞走,但也会有少数成为留鸟”。他告诉记者,目前的确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普通燕鸥在海南以留鸟形式存在,也没有人采取过这种方法进行招引,但44只燕鸥中仍有5只白额燕鸥,这种燕鸥是海南的留鸟。因此希望对这些燕鸥进行多方面尝试,通过观测和试验等去验证这种“招引”方法是否可行。
我国海鸥、燕鸥等鸟类生存正遭受严重威胁,主要来自人为的捡拾鸟卵,以及围垦、开发对栖息地的破坏。对于在青岛孵化燕鸥引入三亚,有网友也认为此举是对繁殖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有网友提出,引入不在三亚繁殖的普通燕鸥是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会长、大小洞天景区董事长孙冬说,作为美丽的滨海城市,三亚应该有海鸥飞舞的场景,把“候鸟”变为“留鸟”是一种尝试。如果能够成功招引来更多的海鸥,让它们生存下来,或许可以说明三亚生态坏境得到较好的修复。如果尝试失败,通过寻找原因,也可以为三亚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亚召回海鸥行动”启动后,计划逐步在三亚几个景区内建设适合燕鸥的育雏场所,最终在三亚孵化保育成功3000只。
网友“东篱北山人”认为,人为的繁殖并不是濒临灭绝的生物,不是明智之举,盲目将燕鸥引进,或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少持有同类观点的网友还提出,企业参与该项目之中,存在为景区增加景点,借公益之名进行商业炒作之嫌。
张世平接受南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动保民间组织和动保人士开展野生动物救护需要解决资金问题,寻求企业支持无可厚非,但应该坚守的底线是不能让企业借保护之名炒作甚至进行伤害。
张世平介绍说,此次用于试验的小鸟是通过爱心人士捐助的鸟蛋孵化的,帮助这些小鸟存活也是一种保护。“而且44只燕鸥并不是圈养,最终也将被放飞。景区只是提供一个场地支持,鸟放飞后,让他们自己在三亚寻找合适的野外环境栖息,也就不存在再造景点一说。”
7月25日下午,从青岛引入三亚的44只燕鸥亚成鸟(幼鸟)的达三亚,这些燕鸥中有5只白额燕鸥,其余为普通燕鸥。白额燕鸥是海南的留鸟,人们不时在海边可以看见。南海网记者邓松摄
现年60岁的郑石喜是三亚南边海渔村的老渔民,据他回忆,1970年代在渔村码头、凤凰岛海域随处都可以看到海鸥,可自1980年代开始,海鸥就越来越少,到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听闻三亚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感到很激动,小时候成群海鸥飞舞的画面再次在脑海中浮现。“希望我的孙子、外孙还能看见以前那样的场景。”
三亚市民褚女士一直关注着“召回海鸥行动”,她说希望在三亚可以经常看见成群飞舞的海鸥,对于网上有人提出“企业参与海鸥召回项目涉嫌炒作”的观点,她认为如果这样的公益项目由政府主导,在科学严谨论证后的实施,或许就会变得更加透明。
“好心别办坏事,招引的鸟类历史上有没有,招引后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影响,需要科学全面的考虑。”市民马先生认为,项目初衷值得肯定,但要做一件专业性较强项目时,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步骤。
三亚想要招引海鸥、燕鸥,应该如何进行?长期关注我国海域繁殖海鸟,并与同仁一道在极度濒危的中华凤头燕鸥保护上取得了杰出成就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鸟类学会专家陈水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建议。
燕鸥、海鸥招引是技术性、科学性的问题,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招引前要经过科学论证,调查清楚所招引鸟类历史上的分布以及当下的存野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招引。“首先要明确招引鸟类的具体种类,针对性的开展前期规划、可行性调研等工作。”陈水华指出,目前国际上通常采取“布设假鸟,声音诱导”的方式,在适合的栖息地进行招引,避免人为干扰。
陈水华认为,三亚现在采取的招引方式达到预期效果可能性很小。“让候鸟变为留鸟,违背候鸟的习性和自然规律。”他指出,要恢复鸟类数量,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如果想要招引留鸟,可以选择在适合的生境中,对海南既有留鸟进行招引,而非从外地引入候鸟或迁徙鸟,候鸟和迁徙鸟不太可能成为留鸟。
针对网友担心此次三亚引入青岛燕鸥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危害的问题,陈水华表示,外来物种入侵有一个科学的评判标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44只燕鸥进入三亚,不会造成物种入侵危害。
虽然认为三亚目前所用的招引海鸥方法缺乏科学依据,陈水华也不完全排除该方法能够招引来海鸥的可能,但他认为如此做法对于海鸥种群保护及三亚生态环境修复的意义不大。“有爱心,关注环保是好事,但做野生动物保护项目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陈水华说道。
长期以个人身份从事鸟类救助的海南师范大学老师李波认为,三亚海鸥召回行动是一种尝试,有积极的一面。“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海鸥,增强环保意识,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
7月25日下午,从青岛引入三亚的44只燕鸥亚成鸟(幼鸟)的达三亚。图为燕鸥在进食小鱼。南海网记者邓松摄
7月26日,第3号台风来袭前,工作人员对网笼进行加固。南海网通讯员李虎虎摄